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

從說話題說起

從說話題說起

一個多月前,我分享了一篇文章。(隔了一個月才寫,主因是懶、沒有心情。)我分享那篇文章的時候,附上一句怒轉。那篇文章是在說,今屆文憑試中文說說卷某一題。那一題是這樣的:

以下哪一個詞語最適合形容青少年時期?
迷惘 反叛 寂寞

那篇文說的不是怎樣回答才好或教育局這題出得好不好,而是覺得教育局討厭年輕人,只能用幾個負面形容詞形容自己。

話說之後和朋友聊起這一件事,朋友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:難道這一題換成三個正面形容詞,教育局就不會被人說嗎?對欸,其實換成三個正面詞語,有些人會覺得教育局很離地吧。會覺得教育局活在象牙塔,沒有了解過現在年輕人的情況,尤其近來發生多宗學生自殺案。

我跟另一位朋友討論這件事,提出上述三正面詞的講法。這位朋友說,其實一向教育局都是做什麼都會被人罵。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不對。我明明知道那是事實,卻想否定。朋友沒有說什麼反駁的話。到現在我明白當時想反對的是什麼了。說教育局做什麼都錯,有種我們刻意責怪它,它做什麼我們都覺得錯的感覺。事實上是它做的決定絕大部份都是有問題的。回正題,我和朋友討論這題,朋友提出是不是因為青少年上新聞大多都是一些負面新聞,所以和青少年相隔一條鴻溝的教育局人員,只從新聞「認識」青少年,所以對青少年只想到三個負面形容詞。當然,這個講法不太合理。一來,眾所周知,新聞大多會挑選負面的來報,不能光是看新聞就以偏概全。二來,教育局作為一個和青少年關係最密切的政府部門,說不熟悉年輕人,要從新聞理解未免說不過去。

那到底教育局是不是如同它出的題目一樣,把學生看得這麼負面呢?看題目就能反映出題者的想法,這點我很同意,但我覺得是不要有點其他証據。為此,我開始逆向思考,如果要你選三個形容詞代表小童,你會想到哪些?天真無邪?頑皮百厭?我再換位想,如果要小孩想三個形容詞代表成人呢?你小時候是怎樣想的呢?我小時候覺得大人很厲害,好像什麼都懂,做很多事情都不會猶疑。那就證明了教育局的出題人是怎樣看青少年的。這樣推論有什麼不對,或者你有什麼看法,都可以隨時告訴我、反駁我。

換個話題吧,話說,我朋友提出三正面形容詞教育局也會被罵的說法,他自己覺得這件事不是很負面,因為這樣挺附合現實。或許這就是教育局的想法吧。當朋友說覺得這件不是很負面的時候,我想起我對這條題目的另一種感受。沒錯,我轉載時寫的是「怒轉」,這種怒的感覺是我看文章之後,同意作者的感覺而產生怒。我想起的是早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前,我已經在面書看過這條題目,而我當時沒有什麼教育局看低年輕人的想法。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選哪個詞語,哪一個比較容易講、比較適合自己講。我三個詞語都稍為思考過可以說些什麼,但就是完全沒有被冒犯的感覺,反而甚至覺得這條題可以講的都算多,算是不錯好玩。直到看到文章,才開始思考,教育局是怎樣想才會出這樣的題目。不知道我是真的不覺得冒犯,還是因為教育制度影響,已經不會覺得這是有問題,有的只有像我那樣,反射般的反應,這題應該怎樣答才好。我覺得是後者。

我從來都不是一個「壞學生」,在小學初中,我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乖學生。只是到了高中開始變得「趣怪」,犯些看不過眼的小規定,其餘一般的規定都會乖乖守。雖然老師定義我是不喜歡守規矩就是了。老師會這樣定義大概是因為她是中文老師,我平常上中文堂都在自己看書和寫文,學校作文又不跟建議方向。中學的時候,我算是嚮往外國那種自主的教學方式。到了大學,相對自主的教育,反而有點覺得懷念中學經常做練習、做功課的方式,因為交給自己去學,我懶得去做,結果學到的並不多。大概是中學的時候養壞了胃口吧,當然也有可能和我那「踢一腳,才動一下」的性格有關。除了我自己,其實大學的同學大多也是那樣,懂得不多而空閒。有點體現「供學位」的說法。這樣說吧,以前我會單純地覺得外國的自主很好,現在會覺得香港這種教育制度,在某小量的面向也是有好處的。

最後,說回那條說話作結,要我從迷惘反叛寂寞中選擇一個的話,我會選擇迷惘,因為現在的我就是在迷惘很多事。當然了,長大後的我未必會這樣想。我想,如果我長大了,大概也和其他成年人一樣會用青春描述青年時間吧,用那三個負面形容詞?算了吧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後記:斷斷續續分了三個星期寫成,後來已經不是很確定落筆寫的和當初想的是不是一樣,不過我不管了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